当前位置:首页>法规文件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

  • 稿源:
  • 发布时间:2017-01-05
  • 【字体:

  京政发〔2016〕61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现将《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16年12月23日

  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16-2020年)

  全民健康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全民健身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人民群众增强体质、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为更好地通过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进一步提高广大市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通知》(中发〔2016〕23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6〕37号)精神,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北京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满足健身需求、建设健康北京为目标,以筹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为契机,以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基础,不断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为增进人民福祉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贡献力量。

  二、总体目标

  到2020年,市民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不断增强,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1200万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1000万人,市民体质达标率超过93%。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活动品牌;群众冰雪运动广泛普及,参与冰雪运动人数达到500万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更加完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保持在2.25平方米。体育健身组织活力显著增强,健身休闲运动产业实现快速发展。京津冀全民健身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大众体育国际交流不断拓展。全民健身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市民健身需求相匹配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三、主要任务

  (一)大力弘扬体育文化

  充分发挥北京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将举办冬季奥运会的独特优势,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加强科学健身宣传引导,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将体育文化融入体育健身的全周期和全过程。以举办体育赛事活动为抓手,挖掘传承体育文化,树立以参与体育健身、拥有强健体魄为荣的个人发展理念,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使体育锻炼成为市民普遍生活方式。

  (二)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持续扩大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体育节、北京市体育大会等全民健身品牌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大力支持发展健身跑、健步走、游泳、自行车骑行、球类、冰雪运动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积极培育击剑、赛车、航空、马术、极限运动等具有休闲消费引领特征的运动项目;扶持推广武术、围棋、象棋、龙舟、风筝等传统体育项目;着力开展市民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和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的群众性赛事。激发市场活力,为社会力量举办全民健身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发挥网络等新兴活动组织渠道的作用,完善业余体育竞赛体系。

  (三)积极普及群众冰雪运动

  以市民快乐冰雪季系列活动为龙头,大力开展各级各类冰雪活动,营造全社会积极支持和参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浓厚氛围。加大对冰壶、花样滑冰、速度滑冰、高山滑雪等运动项目的扶持推广力度,开展青少年花样滑冰比赛等赛事活动。积极培育“一区一品”冰雪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冰雪嘉年华和群众冰雪健身活动,在全市中小学培育一批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和校外冰雪活动中心。建立健全市、区两级冰雪运动协会等体育社团,引导冰雪体育组织品牌化建设。优化完善群众冰雪健身设施,推动冰雪运动进校园、进公园、进商业场所等,满足群众冰雪健身需求。组织编写《北京市群众冰雪运动科学健身指导丛书》,广泛开展冰雪运动推广与科学健身指导宣讲活动,普及冬奥会及相关观赛礼仪和冰雪运动知识。

  (四)推动体育健身组织健康发展

  1.加强体育健身组织建设。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支持各级体育行业协会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积极改革创新,实现品牌化发展,促进带动各行各业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对基层体育健身组织的指导服务,重点培育发展在基层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鼓励其依法依规进行登记,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升服务管理能力。发挥单项体育协会专业优势,推进体育项目普及推广。

  2.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管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推动基层全民健身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指导服务。加大培训力度,实现2020年各级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5.8万人、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1.1万人的规模。发挥市体育志愿者联合会及各级志愿服务组织优势,发展形成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科研人员、专业社工等积极参与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五)完善全民健身基础设施

  1.推进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严格落实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标有关规定,确保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全民健身设施与住宅建设同步实施、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新建篮球、乒乓球、门球等健身场地650片,加快建设一批群众身边的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等设施,形成满足群众日常健身需求、以“一刻钟健身圈”为基础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活动场所和健身设施。

  2.盘活整合存量资源。鼓励和支持利用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闲置资源,以及非首都功能疏解腾退空间,改造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合理利用城市公园、郊野公园、户外广场、公共绿地等空间资源,建设体育健身活动场所。

  3.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开放。公共体育设施应当对学生、老年人、残疾人等免费开放或给予优惠。鼓励具备条件的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健全补贴奖励机制,研究探索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和体育产业扶持引导资金,对向公众优惠或免费开放的体育场馆给予经费补贴或奖励。

  (六)统筹城乡及各类重点人群全民健身发展

  1.提升城乡居民全民健身服务水平。2020年,全市30%的社区达到本市《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规范》标准,30%的乡镇创建成为体育特色乡镇。推广建立社区居民、村民健身组织,加强城乡交流,创新全民健身活动形式和内容,推动群众体育健身活动普遍化、经常化、多样化,形成“群众天天有活动、社区(村)月月有赛事、街道(乡镇)年年有运动会”的局面,努力实现城乡居民常态化健身活动全覆盖。

  2.扎实推进青少年体育发展。将青少年作为实施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重点人群,大力普及青少年体育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青少年体育兴趣、爱好和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切实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贯彻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活动计划,保障学生在校期间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每人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建立健全学生体育竞赛体制,深入推进校园足球等“三大球”联赛发展。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工作考核体系,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

  3.加强老年人健身服务。建立健全老年人体育协会等体育组织,不断创新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为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和科学指导。将科学健身融入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服务内容,建设公益性老年健身体育设施,支持社区因地制宜,利用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活动。

  4.促进带动其他群体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充分发挥各级工会、职工体育协会作用,广泛开展符合单位特点、职工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活动,定期举办职工运动会。大力传承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各类民族体育活动。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发展,做好残疾人自强健身示范站点建设。积极开展妇女、幼儿体育,将外来务工人员体育健身服务纳入本市公共服务范畴。

  (七)推动全民健身创新发展

  1.推进科学健身与健康生活融合发展。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优化体质促进项目,加强体育运动指导,推广运动处方,倡导合理膳食和科学运动,发挥全民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防治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贯彻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开展达标测验和体质测定工作,完善体质健康监测体系。推广“运动是良医”理念,实施“城市减重计划”。大力开展太极拳等传统养生运动。通过举办科学健身大讲堂、“1025动生活”等系列活动,不断提升市民科学健身素养。

  2.提升全民健身信息化水平。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全民健身相结合。建设市级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使全民健身服务更加便捷、高效、精准。利用大数据技术系统分析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体育设施利用率,进行运动健身效果综合评价。改革创新传统体育互动模式,拓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民健身新空间。推动全面健身智能场地设施建设。

  (八)推动京津冀全民健身交流合作

  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结合区域功能定位、自然环境、地域特色,在三地全民健身赛事举办、信息共享、体育产业联动等领域进行全方位合作。加强三地体育活动交流,打造“三大球”、乒乓球、户外休闲运动等群众体育品牌活动。加强三地体育总会间的交流合作,创立单项体育协会联盟,促进体育社团交流互动。

  (九)鼓励支持大众体育国际交流

  充分发挥本市在弘扬奥运精神、传承奥运遗产、推动奥运城市交流等方面的作用,推进与其他奥运城市在大众体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友好城市间的体育交往,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向国际。办好国际球类、冰雪运动等大众体育竞赛品牌活动。支持国际大众体育组织在京设立总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市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作用,统筹协调推进全民健身各项工作。市有关部门要加强与体育部门的协作配合,制定配套措施,形成推动全民健身工作的整体合力。各区政府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市有关部门和各区政府要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规划,把相关重点工作纳入政府年度民生实事加以推进和考核,构建功能完善的综合性基层公共服务载体。

  (二)加大资金投入与管理

  各级政府要将全民健身工作相关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安排一定比例的体育彩票公益金等财政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消费补贴等方式,加大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带动群众健身消费。研究制定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目录、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加大对基层健身组织和健身赛事活动等的购买比重。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在体育场馆设施运营、公益健身服务体系、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等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全民健身的投入。

  (三)建立健全全民健身评价体系

  研究制定本市全民健身工作评估评价体系,进一步明确全民健身发展的核心指标、评价标准和测评方法,为衡量全民健身发展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全民健身基础数据统计监测工作,为推进全民健身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四)创新全民健身激励机制

  健全完善表彰机制,对在全民健身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研究制定北京市大众运动等级管理办法,开展健身项目达标测试和比赛,评定运动健身等级;贯彻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颁发体育锻炼标准证书、证章等,引导更多群众参与体育健身。

  (五)完善法规政策

  推动修订《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更好地依法保障市民体育健身权利。建立健全全民健身执法机制和执法体系,做好全民健身中的纠纷预防与化解工作,利用社会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健身法律服务。加强全民健身与精神文明、社区服务、公共文化、健康、卫生、养老、旅游、科技等相关制度建设的统筹规划,将加快全民健身相关产业与消费发展纳入体育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政策体系。完善规划布局和土地政策,将体育场地设施用地纳入本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研究制定全民健身设施管理办法,为后续管理和运行维护提供保障。

  (六)严格督导实施

  市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要对本实施计划的重要目标、重点项目和任务措施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单位和进度安排,加强督促检查。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开展第三方评估和社会满意度调查。同时,进一步加大信息公开力度,主动接受公众和新闻媒体监督,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

版权所有:365bet娱乐场官网注册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12号

京ICP备05083640号